笔趣阁 - 言情小说 - 回到古代当夫子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155

分卷阅读155

    这会儿大宴朝虽然有类似的,可没有成系统,零散都不说了,很多东西还相互矛盾。所以傅子寒除了默写这两本书之外,还得根据现实的情况对这两本书上的典故跟道理进行筛选增减,这个工程很不简单,傅子寒都觉得在明年大比之前是不可能完成的。

但是不管如何,他现在开始弄,只要有了一定的成果,他就能向圣人和老师交差了。

三百千只是修订,到腊月之前就全部完稿。

傅子寒将之送到了老师那里请求文老先生掌眼审核,连同三百千送过去的还有他弄了一卷出来的。

的第一卷是关于天文、地舆、岁时、朝廷、文臣、武职这几个方面的内容。从“混沌初开,乾坤始奠”起,至“自古英雄,难以枚举;欲详将略,须读武经”止。利用真实的典籍典故,将要讲述的内容十分贴切具体的表达出来。让孩子们能很清楚明白的理解这个世界乃至社会的构成。

除了文章内容,傅子寒还对里面出现的一些少见的名词和现象,还有具体的事例进行了批注解释。这样一来,就不会发生因为理解的缘故,读者跟作者之间出现认知偏差。

当然,他自觉不是圣贤,肯定有不服众的地方,这就需要更有名气地位的大儒进行修正和注解了。

对傅子寒来说,自己的老师就是当仁不让的注解者!

而文先生在收到这份手稿的时候,整个人差点没坐住。若非太过紧张这薄薄的一册书稿,他差点就要拍案而起,逼着傅子寒赶紧把后面的内容写出来。

第116章开了先河

之前就说过,这种启蒙书册不是没有,但是绝对没有这么系统。

世家大族还好点,他们传承久远,族内有不少文人,流传下来的书册典籍简繁难易都有,加上还有举人进士等教导族内子弟,在作诗写文说话方面都有人可以求教。

但是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,能系统的学完三百千都算好的,教导常识和说话的书籍根本就没有,所以一出来,终身专注于教书育人的文老先生就察觉到这本书的可贵之处。

傅子寒面对老师的询问,不敢说是他自个儿的功劳,将之归结在自己游走在外的那十几年的时间里,参考了诸多夫子的教学,再加上已故老丈人的见识,最后经过自己的总结加工才弄出来这么一本书。

在这本书的扉页,他做序的时候就将这本书的来历做了如上解释。他自己的名字只挂在编纂人的后面,而且校正也是打的老师的招牌。

文老先生很认真的读了第一卷,并在傅子寒的批注下面加上了一些自己的见解,完了之后,还直接将原稿让文昀抄写了两遍,送到太傅和国子监祭酒那里请斧正。

而柳老太爷那儿是让傅子寒亲自送去的。毕竟他跟柳家结亲,再不喜欢柳老太爷的做事态度,该有的礼貌还得有,这书只能由傅子寒送过去,才是对柳老太爷的尊重。

柳家的书房里,柳老太爷看书的速度比文先生要快,而且关注点也不同。

“子寒是想借这本书参加明年的书院大比?”

傅子寒都愣住了,他没告诉过任何人自己的想法,连文老先生都不知道他想要参加书院大比,可柳老太爷怎么一看他编的书就能猜中?果然醉心仕途跟单纯做学问的就是不一样。

“是不是很好奇?”柳老太爷捋胡须,斜睨了傅子寒一眼,满意的看着他傻愣的模样,“你老师那人就是太死板,他自个儿做学问有了名声,就觉得所有人都该跟他一样,安安静静的做学问就好。但是人生在世吃喝二字,还有家人后代也要照顾,这清贵是清贵的,吃不饱穿不暖的,谁还能安心去做学问?”

他跟文老先生就是观点太不相同,而且柳老太爷觉得文老先生这人自己安贫乐道就行了,为嘛非要其他人和他一样?当年两人闹得鸡犬不宁,就是为了某位两人都看好的苗子,想要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,结果弄到后来,那人没抗得过两老,反倒先去了。为了这事儿,外加其他的各种纠葛,文老先生每次看到柳老太爷就想发飙。

柳老太爷其实也承认自己有些功利,但是他的想法是,你享受了就得有相应的付出,没有理由让别人承担你该付出的而你坐享名利,是以他在身居高位后,往家族里也划拉了不少资源,得罪和打压了不少不远跟他同流的年轻人。

傅子寒不能说柳老太爷这种做法是错误的,因为在他的立场肯定不赞同,但是在柳老太爷的那个派系的人来看,这太正确不过了。

但是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,傅子寒若非女儿的亲事说到了柳家头上,他也是宁愿敬而远之的。

柳老太爷也知道这点,平时跟傅子寒之间的交流极少,但是一旦傅子寒需要帮助,他会主动的提供自己能提供的便利,但是需要傅子寒为他做点事的时候,卖人也卖得毫不客气。

当然这次也不例外。不过柳老太爷还是没太过分,只希望傅子寒在编撰这本书的时候,能捎带着提提他儿子。

这一点其实傅子寒能理解也能接受,就跟后世那些挂名的编委差不多,人家不需要你分薄利益,只需要挂个名,算点资历好混个前程而已。

当然,傅子寒既然答应了给柳家一个名头,也不会拉下文家师兄。

不管怎么说,文老先生不肯占傅子寒这个便宜,傅子寒却不会那么不懂做人。文师兄跟何大人都在编委之列,这也开创了先河,以后那些出书的,也会借用这个名头,请一些大佬帮忙审稿。

大佬们自己不图名不图利了,但是他们的后人却需要名气和权利来维持家族的兴盛,所以这种挂名的编委在之后的时间里,风靡一时,也算是傅子寒给开了先河了。

傅子寒控制着编撰的速度,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将所有的内容编写完成。后面有些内容还有增减删改,但总的来说,跟他背诵的版本有百分之九十的内容相同。之所以用这么多的时间,也正是最后这百分之十需要他耗费脑力。

等到书册编撰完毕之后,文老先生跟柳太爷他们的校正和批注也几乎同时完成。这集合了当时好几位大儒的书籍在腊月之前正式成书,只需要雕版刻印便可销售。

书坊傅子寒自家就有,雕版刻印的速度极快,短短四天,城内和四门外商业街的书肆就摆上了这本书。

傅子寒还特意让女儿帮忙画了好几副POP的广告画,蒙童读书的图特别萌,上面四个字是傅子寒亲手书写的。画页的下方还用颜料写出了文老先生等几位大儒的名字,特别顾问是国子监祭酒大人。不看别的,就这广告画就让人觉得这